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彪S著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史無前例的深刻變革鏗鏘前行,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生態領域制定修訂20多部法律、開展10次執法檢查,以實際行動推進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土更凈、生物更多樣、環境更優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立足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發展階段,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新的戰略部署。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成立以來,始終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作為重要任務,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圍繞黨中央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加快立法修法步伐,以釘釘子精神連續5年開展生態環保領域執法檢查,既完善法律制度,又抓好法律實施,形成立法、監督同步推進局面。
在立法方面,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制修訂土壤污染防治法、長江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多部生態環保法律,將“綠水青山”寫進法律,把“美麗中國”照進現實;在監督方面,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聚焦生態環保領域的突出問題,精準發力,連續5年開展10部生態環保法律和相關決定的執法檢查,栗戰書委員長6次擔任執法檢查組組長,10次帶隊赴地方檢查,為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人大貢獻。
天更藍: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
環境就是民生,藍天也是幸福。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為剛性要求,強化聯防聯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
8月16日,北京天朗氣清,小朋友在北京永定門公園內玩耍騎行。攝影/新華社?鞠煥宗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以法律的武器治理污染,用法治的力量保衛藍天,同樣在2018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這是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履新以來開展的首次執法檢查,聚焦著全社會的目光。在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栗戰書委員長明確指出,“要通過這次執法檢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貫徹落實”“推動黨中央關于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重大決策部署得到切實貫徹,保證法律得到全面有效實施”。
壹引其綱,萬目皆張。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栗戰書委員長擔任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組組長,執法檢查組分為4個小組,赴8個省區開展執法檢查,深入到26個地市,召開29次座談會,聽取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匯報,實地查看107個單位和項目。同時,委托其他23個?。▍^、市)人大常委會開展自查,實現了執法檢查全覆蓋。檢查組設立隨機抽查小組,在生態環境部的配合下,事前暗訪摸排線索,不打招呼、直奔現場,共對12個城市38個企業和工地進行了抽查,發現不同程度存在違反大氣污染防治法的問題,形成了20多頁的隨機抽查情況報告。
執法檢查報告不光指出法律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還對其原因進行分析、提出應對之策,既有理論指導,也有操作建議。結合聽取審議執法檢查報告,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開展專題詢問。在約兩個半小時的專題詢問中,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積極應詢,直面問題,共商對策。此后,在2018年10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對野生動物保護法等15部法律進行了打包修改,以密切配合機構改革方案,大氣污染防治法赫然在列。
可以看出,圍繞大氣污染防治法,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一年間開展執法檢查、聽取和審議了執法檢查報告、進行專題詢問、完成法律修改,足見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之快、工作作風之實。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從“霧霾重重”到“藍天常在”,全國空氣質量改善取得了歷史性成就。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的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的比率達到了87.5%,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年均值由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0微克/立方米,成為全球大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
山更綠: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在整個生態系統里,山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存在,有著特別的價值。每到山區,習近平總書記總要叮囑保護生態環境,讓青山常在,永遠造福人民群眾。
2020年4月21日中午,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深山里的蔣家坪村女媧鳳凰茶業現代示范園區,在同幾名茶農親切交流之后,他深情指出: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山間有林,方是青山。草木植成,國之富也。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植樹造林、國土綠化,有著十分重要的分量。
以法治力量守護冷綠萬頃。2019年12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森林法,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生態文明”寫入第一條,在總則中明確將“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保育結合、可持續發展”作為基本原則。為了體現這些基本原則,還新增諸如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強化發展規劃的引領作用等內容。此次森林法修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著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使森林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冬日,云南昆明松華壩水源保護區內,水杉林色彩艷麗,景色如畫。新華社記者?胡超?攝
提到作為“地球之肺”的森林,就容易想到與其密切相關的濕地。濕地是重要生態系統,發揮著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改善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與人類生存發展息息相關,被譽為“地球之腎”。
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出席在湖北武漢舉行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式并發表致辭。他在致辭中指出,中國濕地保護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濕地面積達到5635萬公頃,構建了保護制度體系,出臺了濕地保護法。
濕地保護法是我國首部專門保護濕地的法律。2021年1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濕地保護法。濕地保護法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確立了保護優先、嚴格管理、系統治理、科學修復、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則。為更好保護管理濕地,濕地保護法將濕地分為重要濕地和一般濕地,實行分級管理及名錄制度,還對泥炭沼澤和紅樹林濕地進行了專門條款的規定。
勠力同心,成績斐然。過去十年,我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畝,森林面積增長7.1%,森林碳匯增長7.3%,達到每年8.3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我國新增濕地面積1200多萬畝,濕地總面積超過8億畝。
水更清:守護生存之本、文明之源
讓水更清,是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的一件大事。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深刻指出:“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span>
長江之畔,總書記明確要求“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黃河岸邊,他殷切叮囑“更加珍惜黃河,精心呵護黃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時極為關注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的理念貫穿始終。
2022年5月22日,初夏時節,長江巫山段水清岸綠,宛如畫卷。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讓水更清,離不開水污染防治。2019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水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在執法檢查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栗戰書委員長強調,開展水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是全國人大常委會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助力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具體行動,也是常委會2019年監督工作的重中之重。
執法檢查組由栗戰書委員長擔任組長,分為4個小組,分赴8個省份開展執法檢查,同時,委托其他23個省(區、市)人大常委會對本行政區域法律實施情況開展檢查,實現了執法檢查全覆蓋。執法檢查組還委托中國工程院承擔此次水污染防治法實施情況評估工作,為執法檢查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專業參考。自此,引入第三方評估成為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確保執法檢查科學、專業、客觀、權威的重要手段。
說起水,就繞不開“母親河”——長江。隨著長江流域長期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長江“病了”,發展的可持續性面臨嚴峻挑戰。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奔赴長江沿線實地考察,并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他指出,長江保護法治進程滯后,要抓緊制定一部長江保護法,讓保護長江生態環境有法可依。
以流域立法規范長江保護修復的方方面面,成為治理長江的必然要求。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長江保護法,至此,我國第一部流域法律應運而生。長江保護法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保護的重要指示要求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轉化為國家意志和全社會的行為準則,將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等寫入總則;把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擺到壓倒性位置;以國家和地方流域統籌協調機制為核心,確立了長江流域管理體制的基本框架。
法律一經公布,社會各界就普遍對其給予高度評價,稱其從結構到內容較為系統完整,最大限度地達成了各方共識,為流域立法“開了好頭”。
用人大監督保障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見效。2021年6月,在長江保護法實施不到半年的時間節點,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就聽取和審議了國務院關于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2022年6月底,在長江保護法實施僅一年半時間,全國人大常委會就啟動執法檢查。栗戰書委員長6月30日至7月4日赴湖北進行執法檢查。他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保護的重要指示要求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突出長江生態環境修復,推進長江保護法全面有效實施,依法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
全長5464公里,連接青藏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橫跨東中西部,我國的另外一條“母親河”——黃河,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
2022年10月3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黃河保護法,緊緊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針對黃河流域各種特殊問題,對特定區域、特定問題規定特別制度措施,力保黃河安瀾。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在各方合力下,我國水污染防治、流域治理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2021年,全國地表水I—III類斷面比例達到84.9%,劣Ⅴ類水體比例下降到1.2%,“微笑天使”長江江豚頻繁亮相,一幅幅人水相親的畫面動人心弦。
土更凈: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過度開發利用造成的土壤污染成為不容忽視的環境問題。
2018年5月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有效防范風險,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松花江流域和遼河流域土壤肥沃,自然資源豐富。圖為遼河干流起點風光。新華社記者?姚劍鋒?攝
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依法保護土壤環境,是黨中央確定的重要任務,是保障人民群眾“吃得放心”的民生工程。2018年8月3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全票表決通過了土壤污染防治法,改變了我國土壤污染防治缺乏專門法律規范的狀況,織密織嚴了土壤環境的“保護網”。
土壤污染防治法共7章99條,其總則明確要“推動土壤資源永續利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法律明確了土壤污染防治應當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分類管理、風險管控、污染擔責、公眾參與的原則,創造性地提出國家建立農用地分類管理制度,要求國家實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制度。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土壤污染防治法剛實施一年多,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就開展執法檢查,其目的就是發揮人大職能作用,推動各地區各部門落實法律責任,著力解決土壤污染農產品安全和人居環境健康兩大突出問題。
執法檢查組由栗戰書委員長擔任組長,2020年8月至9月,分為3個小組,分別赴6個省市開展實地檢查。同時,委托其他25個?。▍^、市)人大常委會對本行政區域法律實施情況開展檢查,實現了執法檢查全覆蓋。所到之處,執法檢查組帶頭宣講,號召各方面以實際行動確保黨中央關于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提到“吃得放心”,就繞不開“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中國的黑土地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約2.78億畝,是中國最肥沃的土壤和最大的商品糧基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
為了守護好國家的“糧倉”,2022年6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黑土地保護法,以38條內容規范黑土地保護的方方面面,開啟了黑土地保護的新篇章。據悉,在世界四大黑土區中,我國是唯一一個通過專門立法來保護黑土地的國家。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2021年4月,國務院相關報告指出,三年間,有關部門累計完成1865個污染源整治,30個?。▍^、市)依法建立并公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全國土壤污染風險得到基本管控。
生物更多樣:維護地球家園,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
人生天地間并非孤嶼,不光水光山色與人親,萬類霜天更是大自然的饋贈。
“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助于維護地球家園,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绷暯娇倳浽凇渡锒鄻有怨s》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這樣強調。
2022年11月,越冬黑頸鶴陸續飛抵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華社照片攝影/吳太平
為了更好保護野生動物,2020年,本屆常委會啟動了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工作。今年8月30日,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草案二審稿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進一步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力度,同時健全野生動物致害防控機制,回應了社會公眾關切。
青藏高原是珍稀野生動物的天然棲息地和高原物種基因庫,是我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親臨青藏高原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要站在保障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歷史高度,堅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抓好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工作”。
守護巍巍高原,全國人大常委會發揮立法主導作用,將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列為今年的重大立法任務。今年7月,栗戰書委員長率隊赴西藏就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進行調研。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草案已經于今年8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草案共7章64條,提出了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基本原則、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等內容。
此外,2020年10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生物安全法,完善了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基本制度,積極回應生物安全面臨的新挑戰,成為我國生物安全領域的基礎性、系統性、綜合性和統領性法律。
大熊貓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加到1864只;朱鹮從發現時的7只,恢復到5000余只;藏羚羊從幾萬只恢復到目前的30多萬只……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保護體系,我國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部分珍稀瀕危物種野外種群逐步恢復。大道篤行系蒼生,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一個生機勃發的美麗中國呈現在人們眼前。
環境更優美: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使我們的國家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祖國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
優美的生態環境離不開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為改善生活環境作努力,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作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做好這項工作提供了指引和遵循。
2020年4月2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全票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此次法律修改突出問題導向,總結實踐經驗,回應人民群眾期待和實踐需求,健全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長效機制,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導向是此次修法的一大特點,如生活垃圾分類、醫療廢物處置、塑料污染防治等當前最為棘手的問題,法律都作了針對性修改完善。
9月1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常青街道淝南社區淝南家園幼兒園小朋友在開學第一課上參與垃圾分類環保小游戲。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徒法不足以自行。2021年,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進行執法檢查,同年10月,審議執法檢查報告并開展專題詢問。這一系列工作,既肯定了法律實施成效,也指明存在的問題,給出針對性意見建議,為有關部門改進相關工作指明了方向。2022年6月,國務院有關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全國297個地級以上城市已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居民小區垃圾分類平均覆蓋率達到77.1%,全國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能力較2019年增長39%。同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固體廢物“零進口”的目標已經實現。
優美的生態環境離不開寧靜與和諧。2021年1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噪聲污染防治法,將保護公眾健康放在首位,對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社會生活噪聲突出問題作出針對性規定,被譽為“寧靜環境的守護神”。
2022年1月14日,栗戰書委員長在生態環保立法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生態環境領域立法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相關法律達到31件,還有100多件行政法規和1000余件地方性法規,初步形成了生態環保法律體系。同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環境保護法開展執法檢查,也是對本屆以來執法檢查工作成效的一次總結評估。栗戰書委員長指出,從執法檢查情況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一系列巨大成就,一個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正在從藍圖一步步變成生動的現實。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史無前例的深刻變革鏗鏘前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潤物無聲地融入了全民的日常生態觀念和實踐之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等深富內涵的經典論述,早已成為人民群眾入腦入心、耳熟能詳的金句。
立法為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提供堅實支撐。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凝聚著長期的實踐經驗和廣泛的社會共識。一部生態環保領域法律得到全面貫徹落實,相應領域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就會得到顯著提升,同時帶動思維理念的轉變。本屆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修法與青山相映、伴綠水前行,展示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無與倫比的生命力。
監督工作帶動全民生態環保意識提升。栗戰書委員長強調,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的每一次生態環保領域執法檢查,都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聚焦人民群眾關心的突出環保問題,緊扣法律規定,強化持續監督和跟蹤問效,加強普法宣傳教育,積累了有益經驗,要繼續堅持和完善。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重大政治任務,貫穿執法檢查全過程。在執法檢查開展的同時,在“學習強國”平臺也開展相關法律專項答題活動。本屆以來,超過1.78億人次參加6部生態環保法律和相關決定執法檢查專項答題,顯著增強全民生態環保意識。
5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10部生態環保法律和相關決定開展執法檢查。制圖/陳玉葉
牢牢把握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2022年9月14日至15日,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工作座談會在“兩山”理念的發源地湖州召開。在座談交流中,大家紛紛表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容豐富、內涵深邃,做好新時代人大環境資源保護工作,要始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在持續跟進學中深化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豐富內涵、核心要義的理解把握,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到環境與資源保護工作各方面全過程。
講好“美麗中國”的精彩故事,見證偉大思想領航時代。本屆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創新人大宣傳方式方法,統籌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辦好《中國人大》雜志和中國人大網,推進“刊做深、網做大、微信做活、微博做精”,依托“刊網微端”全媒體發布生態環保領域新聞4665篇,推發各類原創深度報道226篇,點擊量超過1.3億,得到生態環境部和各地人大官網官微的廣泛轉發。
本屆以來,中華環保世紀行宣傳活動連續開展,緊緊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每年確定一個宣傳主題,組織中央媒體記者進行采訪報道,大力宣傳我國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的法治進程,已成為我國影響廣泛和社會公眾關注的宣傳輿論品牌。
……
征程漫漫,大道如砥。過去十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這些變化體現在“三個前所未有”:決心之大前所未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過去五年的工作、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根本在于確立了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栗戰書委員長在講話中指出,“這幾年,全國人大最大的變化是黨的領導加強了,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近更緊了”。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原則,堅持黨對人大工作的全面領導,不是抽象的,是具體的、實在的,生動體現在了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生態環保領域的履職足跡當中。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全國人大常委會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這一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用環環相扣、久久為功的務實舉措,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土更凈、生物更多樣、環境更優美,不負人民厚望,擔當時代重任,交出一份沉甸甸的“高分答卷”。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讓我們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生態文明建設這個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扎實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動力。(作者:《中國人大》全媒體記者 馮添 周譽東)
(來源:全國人大微信公眾號)
(責編:徐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