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栗戰書委員長在日喀則雅魯藏布江北岸南木林生態示范區考察植樹造林情況。攝影/新華社記者?翟健嵐
蔚藍的天空、潔白的雪山、奔騰的江河、靜謐的湖泊、深邃的峽谷、廣袤的草場、珍稀的動物、盛放的格桑花……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和“亞洲水塔”,是大自然賜予中國人民和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率隊深入西藏自治區林芝、日喀則、拉薩等地,就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進行調研。
栗戰書在調研中強調,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堅持系統保護、協同保護、特殊保護,以科學的精神,制定一部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好法律,守護好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全國人大常委會秘書長楊振武、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王洪堯、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主任宋銳、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王瑞賀等參加調研。
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正,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洛桑江村,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秘書長達娃次仁陪同調研。
重大立法?切實保護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根基
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兩省區全部,以及四川、云南、甘肅和新疆等四省區部分地區,總面積約258萬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區海拔超過4000米。
作為我國面積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是珍稀野生動物的天然棲息地和高原物種基因庫,是我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親臨青藏高原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要站在保障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歷史高度,堅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抓好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工作”。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召開的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就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2021年6月和7月,習近平總書記分別深入青海、西藏考察調研,對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指示。2021年7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案》。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迅速行動,發揮立法主導作用,加快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工作,將其列為今年的重大立法任務。
今年1月14日,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工作專班第一次會議在京召開,栗戰書委員長出席會議并講話。4月2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又召開了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座談會。目前,經過深入調研,數易其稿,立法工作專班已經拿出了法律草案文本。
7月14日下午,栗戰書在西藏拉薩市主持召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座談會時指出:“制定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藏高原生態保護重要指示要求的重大舉措。”
栗戰書強調,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充分認識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的重大意義、特點要求,進一步凝聚共識,高質量做好立法工作,切實保護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根基。
訪山問水?用法治力量把青藏高原的生靈萬物保護好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不僅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而且保存相對完好。可以說,青藏高原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
湍急的雅魯藏布江由西向東,一路狂奔,與被稱為西藏最美河流的尼洋河,邂逅于“雪域江南”的林芝,日積月累形成了雅尼國家濕地公園。
7月12日下午,栗戰書和調研組成員抵達林芝,實地察看雅尼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情況。
駐足觀景臺,栗戰書和調研組成員憑欄遠眺,濕地美景盡收眼底:河流碧波潺潺,草木綠意盎然,與遠處崇山峻嶺、圣潔雪峰渾然一體,既有江南之靈秀,又不失高原之雄壯。
濕地公園負責同志介紹,公園總面積8738公頃,水面海拔2920米,水量豐沛,生物種類豐富,分布著野生植物534種,野生動物234種。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3010萬元,實施濕地保護與修復,恢復植被面積1839畝,有效維護了濕地生態健康。
“這是蒿草吧?”“黑水雞在這里棲息?”栗戰書下到濕地公園的坡面,了解濕地植被及野生動物保護等情況,囑咐工作人員再接再厲,繼續加強保護力度,讓濕地公園的“顏值”更高。
距離雅尼國家濕地公園不遠處的八一鎮巴吉村,有一處生態奇景——世界柏樹王園林。
園林景區負責同志告訴調研組,園林內有大小柏樹1000余棵,其中,千年以上柏樹396棵。在古柏樹中央有一株巨柏,樹齡逾3200年,樹高57米,被稱為“世界第一巨柏”。
“古柏樹都分布在哪些地區?其他地方有嗎?”栗戰書詢問。
園林景區負責同志介紹:“這類柏樹品種,僅存在于雅魯藏布江部分河谷。而大面積的,只有這一片。為保護好古柏樹,園區為每一株古柏樹建立了保護檔案,一樹一本、一樹一策。”
“柏樹王國,名副其實!”栗戰書看了后,贊許地說,“這些百年、千年的古柏樹,全世界唯西藏獨有,十分珍稀,一定要用科學的方法和措施養護好”。
水是生命的源泉,大江大河孕育、延續了燦爛的人類文明。青藏高原,是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12日傍晚,栗戰書和調研組成員來到尼洋河畔,了解河流生態環境保護情況。清澈透綠的河水,在河道中間靜靜地流淌。裸露的河床,鋪滿著大大小小的鵝卵石。
7月12日,栗戰書委員長來到林芝尼洋河畔,了解河流生態環境保護情況。攝影/新華社記者?翟健嵐
栗戰書隨手撿起一塊鵝卵石,感嘆地說:“因為有鵝卵石的過濾,河水才會清清如許。鵝卵石是水環境變化的見證者,它中間的這一小段紋路,就需要成千上萬年才能形成。”
草木含情,山水有意。察看這里的生靈草木,感受這里的萬水千山,栗戰書若有所思:“自然萬物皆有靈,你損害、破壞大自然,大自然就會報復、懲罰你。所以,我們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用法治力量把青藏高原的生靈萬物保護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造林披綠?“這是我們黨、國家,是西藏人民對于世界的貢獻”
青藏高原一方面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另一方面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承載力低下。一旦遭到破壞,治理和修復難度非常大。
由林芝向西,就是海拔更高的日喀則市。7月13日下午,從市區乘車半個小時左右,經過一段崎嶇的石子路,栗戰書和調研組成員來到了雅魯藏布江北岸南木林生態示范區。
曾經的南木林縣,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戈壁荒灘,自然環境惡劣。“舉目遠望一片沙,大風一起不見家”,就是它的真實寫照。
南木林縣相關負責同志介紹,生態示范區于2014年啟動建設,總規劃42萬畝,計劃利用17年時間完成。近年來,南木林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自覺算好長遠賬、整體賬、綜合賬,推動示范區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截至目前,累計完成投資1.5億元,植樹造林3萬余畝,栽植新疆楊、榆樹、沙棘等各類苗木192萬余株。
植樹就是植富,造林就是造福。如今的南木林,樹木成行,蔥蔥蘢蘢,周邊風沙次數減少了三分之一,含氧量提高了5%,空氣濕度增加了10%。
“在荒灘上,人工造出一片林子,很不容易。”栗戰書點贊道,植樹造林的群眾栽下一棵棵樹苗,播撒一片片綠洲,用多年如一日的心血和汗水,在青藏高原書寫了荒漠變綠洲的傳奇,更是筑起一座精神的豐碑。“古有愚公移山,現有日喀則人愚公造林。這是一種非常可貴的精神,向日喀則人民致敬!”
栗戰書和調研組成員走進生態示范區深處,了解樹木種植和管護情況。
栗戰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實際上森林草木也是一個地方一個樣。為了適應高原環境,很多品種的樹木都長不高,但能長出很多枝杈,最大程度地吸收水分和營養。在平原地區,樹木要長得很高以后,才會分杈。這告訴我們,人類不能抗擊自然,而是要順應自然。搞生態文明建設,也要適地適樹、適地適草。人類能改變的,我們想辦法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去改善它。有些是人類不可抗拒的、不可能改變的,就維持它的自然狀況。“這次實地調研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有很多感受。如何制定一部高質量的法律,出臺一些務實管用的制度,還需要深入研究。”
礦山生態治理和修復,是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規范的內容之一。
7月14日下午,栗戰書和調研組成員來到原拉薩水泥廠,察看礦山生態修復情況。抬眼遠望,山腰引水設施,正在灌溉草地;山上突出的巨石,被鋼絲網牢牢兜住,避免滑落。
拉薩市相關負責同志介紹,原拉薩水泥廠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是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總投資4376.93萬元,建設規模1628.5畝。根據項目區的地形、土壤等實際情況,結合項目區功能要求及各造林樹種的生物學特性等因素,將項目分為22個作業區。
“對于礦山生態治理,根據實際情況搞一些工程措施十分必要,也是十分有效的。”栗戰書積極評價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希望按照“五年增綠山川、十年綠滿拉薩”的既定目標大力推進,盡早讓拉薩南北山綠起來、美起來。
調研中,栗戰書充分肯定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巨大成績:“這幾天走下來,雪域高原無限風光、壯美山川,令人贊嘆不已。這是我們黨、國家,是西藏人民對于世界的貢獻,我們履行好了保護人類家園的共同職責。”
凝聚共識?將“生態保護第一”這一主線貫穿法律始終
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則不成。
7月14日下午,栗戰書主持召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座談會,聽取有關方面對于立法工作的意見建議,“希望大家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凝聚共識,共同把這部法律起草好修改好”。
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洛桑江村認為,由于青藏高原的地質、氣候、水文等特點和青藏高原所承擔的保障功能要求,制定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非常必要、勢在必行。
他建議,統籌推進青藏高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保護和修復,強化青藏高原生態綜合補償機制建設,將森林、草地、重要江河濕地、重點生態功能區全部納入補償范圍;建立健全涉及青藏高原的各省區溝通協商機制,增強法律實施的區域協同性。
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高小源表示,青藏高原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意義重大、任務艱巨,立法需求十分迫切,“建議在生態系統保護章節中,明確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治要求,進一步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認為,制定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是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實踐,是涉及國家全局和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大事,將為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全面的法治保障,意義十分重大。
他建議,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強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建設;設立青藏高原碳中和貢獻先行綜合示范區,探索高質量綠色發展新路徑;加強青藏高原種質資源保育,持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監測工作。
座談中,西藏自治區有關負責同志、人大代表和專家學者一致要求,加快制定出臺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大家發言時聚焦主題,不說空話套話,只談問題和建議,務實之風撲面而來。這些來自實際、接地氣的意見建議,將促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草案進一步完善。
栗戰書同大家交流時指出,青藏高原具有特殊的生態地位和價值,在國家以至全球生態安全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是一部特殊區域保護法,但其意義和影響遠遠超出了法律適用的區域。起草這部法律,要有大局觀、全局觀和很高的站位,立法的思路、保護生態的政策舉措也要體現自己的特點。
“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的總基調,就是要把生態保護作為區域發展的基本前提和剛性約束,把‘生態保護第一’這一主線貫穿法律始終,體現到法律規定的方方面面。”栗戰書說。
栗戰書強調,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專業性強,很多問題有很強的地域性、特殊性。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的世界觀、方法論為指導,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重要指示要求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轉化為法律規定。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系統思維,本著科學態度和解決問題的精神,加強各重要生態體系的保護、治理、修復和風險防控,為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治藏興藏?不折不扣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論述落到實處
在西藏期間,栗戰書和調研組成員深入基層社區調研,考察了布達拉宮和大昭寺、扎什倫布寺。
栗戰書說,西藏曾經是全國唯一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現在,西藏不僅與全國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且經濟增速多年全國領先,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教育文化事業全面發展,社會大局持續穩定向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鑄牢,發展的基礎條件、城鄉面貌可以說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這10年,是西藏發展勢頭最好、社會大局最穩定、群眾得實惠最多的一個時期。現在的雪域高原,處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栗戰書強調,西藏各項工作取得的成績和推動今后各項事業發展進步,最根本的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不折不扣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落到實處。要進一步落實好“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戰略思想,落實好黨的民族工作、宗教工作方針政策,把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作為著眼點和著力點,實現長治久安,促進高質量發展。長治久安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條件。要時刻防范和打擊各種分裂勢力的圖謀和活動,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西藏穩定。
7月14日,栗戰書還專程到西藏自治區人大機關調研座談。
栗戰書在座談中指出,西藏各級人大要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的貫徹落實,依法履職,擔當作為,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西藏堅持好鞏固好,在推進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工作中發揮職能作用,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記者手記
伴隨立法步伐的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環保法律體系將再添新成員,即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
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是治國理政最大的規矩。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必須依靠法治、遵循法律。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深入基層,問法于民,是制定高質量法律的首要選擇,也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體現。
本屆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突出加強生態環保這一重點領域立法,創造性地加速推出一部部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生態環保法律。由此,從長江流域到黃河流域,從東北平原到青藏高原,也都留下了全國人大立法調研組深深的足跡。
特殊的生態,需要特殊的保護。通過實地考察、座談交流、民意匯聚,調研組為高起點高標準制定務實管用、影響深遠的精品良法,打下了堅實基礎。
長江保護法,開創流域性立法先河,在國家治理歷史上留下厚重一筆;黑土地保護法,以“小快靈”立法形式推出,專門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借鑒長江保護法經驗,黃河保護法草案歷經二審,出臺在即,將為黃河“母親河”長久安瀾提供強大法治支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視野更廣,站位更高,著眼于保護地球第三極生態,是澤被天下、造福世界的大事。
生態興則文明興。在法治的護航下,一曲曲保護長江、保護黃河、保護黑土地、保護青藏高原,建設美麗中國的文明贊歌,必將在神州大地高昂傳唱,經久不衰。
(責編:徐剛)